医互保李俊明:区块链可能将深度改变医疗保险

要闻 6年前 阅读:21193 评论:0

  近日,医互保宣布与新加坡 LifeShares 基金会就“区块链普惠医疗保障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在健康保障领域,医互保将成为 LifeShares 亚太区首家合作伙伴,双方共同推进区块链普惠医疗保障业务该区域的开拓,助力“区块链健康金融”的落地。医互保创始人李俊明将担任 LifeShares 亚太区顾问。

  成立于 2017 年的医互保,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改进医疗保险,从而推动医疗保险费用更加合理、更加普及,并且真正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试水“普惠医疗保障”

  李俊明把医互保的商业模式提炼为“普惠医疗保障”。

  一方面,医互保寻求与医疗机构合作;另一方面,医互保通过一些合作渠道接触到大量用户,然后用医疗保险来连接这两方。

  具体来说,购买医互保的医疗保险,就可以享受大病远程咨询、就医绿色通道、手术绿色通道等服务,保费不同,服务提供的深度也不同。

  目前,医互保在医生端主要和协和系医生集团、三甲医生集团等医生集团合作,在用户端则主要通过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地区的工会进行批量推广,在一些直接面向用户的渠道也有销售,例如壁虎互助、e 互助、宜信、慧择网、联邦大众等 10 余家相互保险、金融机构、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保险经纪公司。

  之所以探索出这样的商业模式,与李俊明的亲身经历相关。2013 年,他的父亲罹患恶性肿瘤,这对他来说就如同晴天霹雳,他从来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至亲身上。“这是什么病,能治好吗?该到哪儿去看,怎么治疗?”两眼一抹黑。拐弯抹角找了很多同学、朋友,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 301 医院对应科室的医生。那时他还在百度工作,后来李俊明反思,像他这样的高知人群,百度中层,家人患病都不知道到哪儿去看病、如何治疗、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他相信,这一定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群所面临的问题。

  李俊明从百度出来后,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是“法兰医疗”,最初的想法是为国内患者特别是重大疾病患者找到全球最好的医疗照护。可是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的服务仅能惠及很小一部分群体,数以千万计的重大疾病患者没办法使用他们的服务。

  于是,能否优化产品服务大众,是李俊明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他找到了新的方法:让人们在健康的时候花很少的钱加入保障计划,一旦不幸罹患大病,能够第一时间对接权威专家,这就有了“医互保”的业务模式。

  区块链带来的变革

  现在,李俊明希望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这个模式。

  他告诉网易科技,传统医疗保险有两个极大的痛点:逆选择和保费公平问题。逆选择,指的是,很多人在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或是已经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再去投保相关保险,从而获取保险赔偿金的行为。这使得保险往往起不到保险的作用。保费公平问题,指的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人所支付的保费都是一样的,这不利于激励更多的人使用健康保险。

  但是如果能够运用区块链技术搜集更多的用户数据,医疗保险的运营就有了充分的数据参考,这可能将深度改变医疗保险。因为医疗数据非常敏感,以往不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况下,人们非常担心隐私泄露问题,但是区块链有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人们放心地上传数据。比如,通过一些运动监测,运动多的人可以相应降低保费,这将对人们保持运动形成巨大的激励,也会降低疾病发生率,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在李俊明的设想中,如果与 LifeShares 平台合作,给参与运动、上传健康数据的用户发 token,这又是一层对用户的激励,可以使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数据上链的可能性

  在医互保和 LifeShares 的合作中,数据上链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保险数据上链。即医互保和用户之间的合同可以上链,形成智能合约,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自动执行。这可以促使医疗保险在核保、理赔等环节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效率。

  第二,用户数据上链,这包含三个方面:运动健康数据、体检数据和病历数据。运动健康数据,医互保目前正与许多做智能硬件设备的厂商合作,计划接入医互保的平台。体检和病历数据则主要靠用户上传。

  第三,科普文章视频上链。医互保的平台上之前会放很多医生的科普文章或者视频,这在之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能用区块链技术上链,给作者一定的 token 作为回报,将大大激励作者的创作。

  在现阶段,李俊明预计,体检和病历数据上传有一定难度,因为医院和体检机构目前还不太可能把这些数据批量上传到一个健康平台,只能靠用户自己上传,短期内规模有限,还需要时间。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医疗领域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我们也会一直密切关注,与更多同仁探索合作的机会。”李俊明向网易科技表示。

  文章信息来自于网易科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国教育视窗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