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领英创始人Eric Ly:如何用区块链建立陌生人可信关系?

职场 6年前 阅读:26382 评论:0

说到全球知名的职场社交平台,你一定会想到领英。领英创建于2002年,2014年被微软收购,目前已经有5亿用户。在过去的十几年,通过领英平台,无数个人和企业实现了商务沟通,不过近几年,社交网络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简历造假,夸大专业技能等情况在领英上普遍存在。

现在,领英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技术官Eric Ly希望用区块链颠覆像领英这样的中心化社交网络,解决虚假信息和信任缺失问题,同时通过易用的Dapp让区块链更好的为普罗大众所用。

20180925015549

作为经历了互联网诞生发展的成功创业者,接触到区块链时,Eric为区块链的潜力和它能够解决的问题感到兴奋,他说道,“在此之前,我只对互联网产生过同样的感觉”。

Eric认为,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互联网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提供了可能,无论身处世界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但互联网没有解决的是如何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因此,只要能够帮助陌生人建立可信的关系就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这正是区块链所能做的。在Eric看来,区块链让信息互联网过渡到价值互联网,人与人之间交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交网络和职业社交网络,还体现在线上市场、共享经济以及金融科技和借贷场景。

谈到对区块链未来几年发展的畅想,Eric首先像我们分享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技术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被大众所接受都是通过简单上手的应用。“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需要占用很大空间,并且只能以每秒钟1000次的计算速度进行计算;到了2018年,每个人都有一台智能手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4000次。尽管互联网的网页浏览器在1993年就出现了,但正是基于互联网上不同的服务和应用,比如像微信这样强大的应用,才给技术世界带来了成千上万的用户。”因此,Eric认为,未来要有像微信这样吸引成千上万用户的应用诞生,区块链发展才将迎来新的重要节点。

在Eric看来,许多区块链项目希望突破或者改进区块链的底层技术限制,比如tps,安全,共识等等,这的确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应用同样重要。“对区块链技术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到内在价值。目前使用区块链,比特币的人数只有2000-3000万人,跟互联网应用的人数相比还是很小的份额。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应用服务于这些加密货币人士。”

因此,怀抱着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创建更好用的区块链应用的愿景,Eric和他的团队创建了区块链项目Hub(Human Trust Protocol)。

通过Hub,每个交易账户都拥有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在交易前,买卖双方必须先拿出一定数量的hub token,类似交易保障金,当交易顺利则会原路返回,交易不顺利将由评审委员会决定交易双方谁是可信的,谁是不可信的,并记录在每个账户的声誉体系中。

除了针对个人建立声誉体系,Hub的另一个切入点是针对区块链项目。面对当下市场上超过90%的项目都可能是“空气币”的现状,投资者与项目方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信任问题,Hub则希望给各个项目建立可信画像。

作为成功卖出几家公司的连续创业者,Eric 2017年投入到区块链时年纪已经比行业中绝大多数创业者高很多,为什么还是选择创业而不是做投资人呢?Eric回答:“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我更喜欢建立一些东西,而不是投资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个很简单的选择,我不认为有什么压力,能够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我感到很兴奋,就是这么简单。”

最近,巴比特对Eric Ly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有删减:

拥有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是第一步

8btc:可以跟我们谈谈您创办领英的过程吗?有什么特殊经历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Eric:大约15或16年以前,社交网络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当时我们发现人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社交方式,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因此,我们想要搭建这样一个系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帮助公司找到潜在雇员,帮助人们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寻找客户。这些都是互联网能够实现的有趣应用。幸运的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大多数人希望解决的问题,领英成功了。

太多了,我要想一想哪一件事最特别。领英流行以后,有人会以为它是一夜成名的。事实上,创建平台、吸引用户都我们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他们似乎认为这个平台是横空出世的,但事实上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8btc: 是什么让您决定进入区块链领域?您见证了互联网的发展,以您的自身感受来看,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和区块链领域创业有什么不同?

Eric:就是直觉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见证过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过去的25年时间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优秀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就连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由互联网驱动的。我就是感觉区块链带来的新概念能够提供一个机遇,在未来20年时间里,我们将见证这个机遇的出现。25年前发生的事和区块链今天能够为我们带来的东西存在极高的相似度。

区块链是基于互联网领域的。互联网为绝大多数人创造了一个数字世界。相比之下,区块链的潜力或许很难被发现,因为它是基于互联网的。但区块链的Dapp等概念的确令人感到兴奋。两者之间的确有差异,但他们的出发点以及潜力都非常相似。

区块链这项技术令人兴奋,但和所有的新技术一样,它还是需要和应用联系在一起,必须解决人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周期都是这样的。拥有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是第一步,但我们还需要明白区块链到底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目前,区块链并不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这些问题。

帮助陌生人建立可信关系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8btc:能否介绍下Hub的设计理念和目标?以及现在的产品进展和中短期的计划?

Eric: Hub致力于解决信任和信誉问题,希望能够为互联网以及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价值。因此,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互联网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提供了可能,无论你身处世界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互联网没有解决的是如何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因此,我们认为只要能够帮助陌生人建立可信的关系就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人与人之间交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交网络和职业社交网络,还体现在线上市场、共享经济以及金融科技和借贷场景。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应用场景。

我们马上就要公布部分技术。但和大多数技术型项目一样,我们需要不断的发展。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发布新的东西以及更具野心的方案。我们会不断升级我们的技术,并且持续推出新的东西。

最近的计划是专注于我们这个区块链的开发,这是一条公链。我们还希望为我们的公链探索现实世界用例。因此,我们在开发技术的同时,还在创建概念验证应用来验证我们的技术。我们还会为主流用户传递价值。在未来的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里,我们不仅会公布我们这个公链的新内容,还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可以证明我们创建的这项技术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有关区块链的需求。我们正在关注一系列应用,包括社交网络和职业社交网络,这是我们最擅长的,另外我们还对Fintech用例很感兴趣,我们还在谈一些合作。Fintech和借贷就是直接和信任关系相关的应用。对于区块链如何能够创造价值,我们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8btc:国家政策是否会影响到ICOHUB?现状是中国等许多国家都不允许ICO。

Eric: 当然。技术的开发是一方面,但我们必须尊重不同国家的状态。例如美国对加密货币的定义就很关心,包括其投资、交易和购买方式。中国同样也关心这些问题。因此在部署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市场的状态。尽管区块链是一个全球化的机遇,我们还是要确保自己了解并且尊重不同国家的情况。

8btc:您认为ICO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有第三方的数据显示,上个月以太坊智能合约的数量创造了新低,ICO项目变得越来越少,这是否会影响到Hub?

Eric:ICO是近段时间出现的新概念,是在去年流行起来的。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它有好的地方,同时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些正面的东西是可以保留的,但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些负面问题。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去研究过去的ICO项目,了解哪些方面行得通,哪些行不通。众筹的概念与ICO类似,这个概念是行得通的,因此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某一种与ICO类似的形式将会成为一种现实模型。前提是相应的流程得到了改善,保证ICO投资者的安全。

如何平衡技术和市场的关系?

8btc:如何把握好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技术在领导市场还是市场在领导技术呢?新兴技术如何实现落地?

Eric:任何事物在早期阶段,无论是公司还是技术,都需要管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你必须了解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了解技术和商业落地是很难的,因此把商品或产品推向市场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实现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通过产品来了解市场对技术的反馈。这也是领英能够成功的原因。同时这也会是所有公司成功的秘方。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技术本身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现阶段来看似乎是技术在领导市场。实际上两者的位置应该换一换。我们应该去了解商业端,了解什么是这项技术必须解决的痛点,研究可能存在的方案,而技术又能为这些方案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现阶段我们可能过于关注技术了。

8btc:您认为Hub什么时候能够吸引大量的用户?

Eric: 我们认为部分应用,例如今天的领英,区块链可能为它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去中心化的招聘市场比现有的方式更好,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正在研究一些服务,能够为招聘雇员的企业以及寻找工作的待业者提供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不久后就能够推出这些服务,尽早让人们获取到价值。
标签:区块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国教育视窗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文章排行